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重镇,应积极主动回应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中的技术之问、文化之问、时代之问,为促进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推动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加强理论武装与价值引领,坚持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正确方向
文化和科技融合,根本目的在于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非单纯追求技术创新、提升市场效益。这就要求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师生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与此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科研力量,加强基础理论和创新理论研究,加强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建设。深入研究如何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更好发挥文化业态的价值引领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文化事业、群众文化生活过程中,人们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价值取向等发生的新变化、呈现的新特征,明确文化与科技融合基础上文化业态创新的方向;深入研究新型文化业态的层次和结构,把握现代传媒、文化场馆等核心层与文旅休闲、文创产品流通等外围层在价值引领中发挥的不同作用,为科技助力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价值引领合力提供参考,使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既能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又能有效促进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在人民群众中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推进融合机制系统研究,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科学路径
加强对文化要素、科技手段及二者有机融合机制的系统研究,是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前提。
加强各类文化资源创新要素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提升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品质。依托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深入挖掘其中的优秀文化遗产,结合时代需要做好历史阐释和文化叙事,真正让文化遗产“动起来”“活起来”;加强革命文化研究,阐释好其中蕴含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系统整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果和文明成就,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加强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驱动力量与实现手段研究。探索政府管理、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等要素如何在文化与科技融合中发挥正向引导作用;科学研判市场机制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综合影响;探索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融媒技术、平台经济等新技术手段在提升文化传播效能、讲深讲好中国故事、满足文化生活需求中的创新应用,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提供合理技术路径。
加强新型文化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研究。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过程,也是创意、创新、创造集中爆发的过程,高校应加强新型文化业态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法律法规研究,为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优化学科专业建设,夯实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学术基础
高校应以“新文科”“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与创新,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
明确学科建设方向。高校应探索建立“人工智能驱动文科研究”的“新文科”范式,不断推进知识与价值融合共生的科学研究;组织多元学科主体和优秀专业人才参与学科管理目录、学科建设标准、人才培养办法的制定,参与重大科研选题的调研和论证,提升交叉学科建设自主权;加强学科集群建设,以与新型文化业态发展问题相关的项目为牵引,助力完善政策资助体系和组织支持体系,提升文化科技融合效能。
聚焦区域发展重点。以数字文博、音视频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数字出版、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我省文化事业发展关键领域、社会文化需求焦点问题的解决为重心,整合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助力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人文内涵。
调整优化评价机制。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文化产品的生成与传播能力作为评价重点,依托分类精准评价、增值性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等提升评价科学性;把解决新型文化业态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为公共文化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咨询、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等作为价值评价的重要考察内容。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增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智力支持
高校应大力创新理念模式,不断提升“文化+科技”人才培养质量。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比如,高校可直接以新技术应用模式和新文化消费需求为基础,研判文化业态发展形势,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的前瞻性。
以创新创意为核心,提升人才综合素养。根据“新文科”发展需要和人才多元化需求,创新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有序组织跨学科、跨专业教学,积极构建主导学科与辅助学科并重、学科专业课程与产业专题课程并行、知识体系训练与人文素养训练并进的多元一体教学体系。
以多维弹性为导向,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弱化分科教育的专业性评价和过程性、等量化评价,以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价值导向制定以质性评价为特征的人才评价规范,为多维评价规范的生成预留更多空间,使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以开放办学为路径,拓展人才发展空间。构建政产学研联动机制,打通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赛道,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应用。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为“文化+科技”人才培养提供国际化视野和资源。
来源:湖南日报 2024.12.13
链接:https://epaper.voc.com.cn/hnrb/html/2024-12/13/content_171628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