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愿者画像连续多年呈现出以女性为主的显著特征,女性公益力量蓬勃生长。据《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16(2023)》数据,被调查女性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比例超过90%。玩摇滚、拍电影、写诗歌……新生代女性的花式公益引人注目,95后、00后甚至05后新生代女性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参与社会服务创新实践,涉及环保、教育、社工、医疗等多元领域。
“海归”新女性
敢啃公益难题
无畏而有力,让梦想照进现实,一批“海归”新女性似乎更敢啃公益难题。她们充满元气又行动敏捷,引领新时代公益浪潮。
欧阳晨曦希望通过独特的教学方式助力女孩身心健康成长“有灵且美”这个名字,是有灵且美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90后的欧阳晨曦对成长教育公益的理解。1992年出生的她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心理学和影视专业,是美国社会创新孵化器Watson Institute首位中国学生,曾作为青年代表与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对话女性与教育。创办“有灵且美”,源于欧阳晨曦在2013年获得的一次海上游学机会。环游亚非欧12个国家后,她看到了一些贫困女性经历的痛苦,内心无比沮丧。但她又从“女孩效应”中看到了希望,即在女孩或妇女身上投入资金,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女孩每多上一年学,终身收入会增加18%,“当女孩接受教育成长为女性,她能影响整个社群;当女性选择做母亲,她能影响三代人”。女性公益的种子就这样扎进了欧阳晨曦的心里。当时还在海外留学的她就想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偏远山区的女孩拍摄梦想纪录片,并把她们制作的绣片缝在T恤衫上,影片二维码就印在背面。于是,欧阳晨曦一行人开始前往云南调研,走访了很多中小学和刺绣工厂。梦想的力量很大,似乎也过于沉重。她们的确找到了合适的拍摄对象,一个辍学后在工厂打工的女孩,她的梦想是当厨师或者开餐馆。她们通过销售T恤衫为她筹集到了几千元,给她买了手机,下载了与厨师相关的软件和资料。但那个女孩因生存压力,很快就结婚生子了,“当你没有内在力量和信心,无论外界给予你何种帮助,都很难直面困难、实现梦想”。后来,欧阳晨曦和团队重新思考支持女孩的有效方式,希望用创造性艺术带领青春期的女孩探索身心变化,建立正向关系并展望未来的自己。于是,“有灵且美”成为国内首个聚焦“迎阶礼”的教育项目,以“用身体学习”为核心理念,通过独特的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成长仪式,助力10~18岁的女孩身心健康成长。项目没有走单纯知识教学路线,而是更侧重让女孩之间建立紧密的关系,也让志愿者与女孩们平等交流。志愿者亭子发现,女孩们比当年她自己面临的世界更复杂,有的女孩哭着说,“我很担心我的妈妈要我和一个不认识的人结婚”;还有的女孩不知道如何处理亲人离世……在“豆蔻之礼”活动中,女孩们畅所欲言,接受一次性教育课、一个拥抱、一支玫瑰花、一场成长礼。“被她抱着的时候,我好像才知道,原来我是这么好,原来我也可以带给别人美好和力量”,女孩鸿鸿在“艺术营”中与志愿者建立了真诚的友谊。此前,鸿鸿因患骨肉瘤而截肢,每日郁郁寡欢,但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她渐渐展开了笑颜,“我的画被赞美,我的娃娃也被赞美了”。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更难以评估。6年后的今天,鸿鸿正在长沙实习,她即将大学毕业,准备从事无人机群相关的行为指挥模型工作。欧阳晨曦发现,有人会将女性作为社会问题去解决,但却忘了“女性本身就是解决方案”。“有灵且美”如今已走过11年历程,她曾孤军奋战,也被她帮助过的女孩们治愈,她说,“我想创造一个我们愿意去相信和选择的世界”。视野有多远,世界就有多大。海外教育经历让欧阳晨曦们拓展了人生视野,她们愿意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交融中寻求启迪,成为能影响和改变世界的人,走出一条更自洽、更具获得感的新生之路。
职业公益人有100种可能
马安妮身边的公益服务对象和志愿者都是女性
2024年,马安妮加入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已9年,主管公众筹款工作。2008年,正准备高考的她在电视上看到了汶川地震的惨痛景象,为了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她预支零花钱捐了500元,收到了一张中华慈善总会的捐款发票。那一年,被视为“中国公益元年”,大量爱心捐赠涌入慈善业。从此,中国公益慈善走上了一条专业化、组织化、协同化发展之路。而马安妮的公益心也被彻底激发,她深知毫无经验的自己即便到了灾区也无能为力,于是,她选择填报了社会工作专业,并在大学期间学个案、做志愿者、建组织,不断磨练本领。2012年,国家六部委推行大病医保政策。马安妮一毕业就加入了儿童大病医保的公益项目,他们筹集社会资金,联合保险公司、精算师和志愿者,不断探索可能性,为国家政策推行提供参考样本。其间,马安妮深刻体察到公共管理事业的复杂、深度和广泛性,工作能力迅速提升,“年轻人进入公益行业,一般很快就能接触到核心业务,与多层次的人打交道,因爱而聚的工作氛围也很好”。公益的门槛似乎不高,一方面这是好事,人人都能加入其中;另一方面,也使得公益职业化面临诸多挑战。马安妮时常问自己,“我足够专业吗?”“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作为“中国公益元年第一代毕业生”,工作中“求真”的价值观,帮助她实现了从初出茅庐到成熟的职业转变。马安妮认为,要想做好公益,必须对基层的社会问题有深刻洞察,项目设计要能清晰回应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执行得越深入,细节就越重要,比如在图书室建设项目中,书架的高度、书籍的选择都要经过细致把关。为了让孩子们爱来、多来,就用阅读毯、懒人椅营造舒适空间……”如何把公益讲给大众?筹集善款时,马安妮不希望总用“苦大仇深”的案例博取同情,因为她发现,“公益资助的并不是穷人、弱者,我接触的受助者都有极强的韧性,他们只是暂时摔倒了,我们是去扶一把”。“我们想要的东西很贵,是用钱买不到的”,马安妮在与同行交流时对这句话很感慨,公益行业处于萌芽期,很多理论和观点还不成熟,但她觉得这正是职业公益人的价值所在,去试炼碰壁、去探索边界。值得关注的是,马安妮身边的公益人、大量的服务对象和志愿者也都是女性。“身处其中,我会觉得她们是我的榜样,因为她们活出了不一样的状态”,她表示,女性完全可以用柔软且坚定、独特有魅力的方式表达自己,在上千人的场合分享观点、在偏远的项目点默默奉献,都是真正有力量的美……
年轻女性不设限
花式公益很诗意
容静向孩子们普及环保理念
2014年大学毕业后,90后的容静冒险选择了去318川藏线徒步。30多天不停歇,她和朋友时常走到近乎“忘我”的状态。远方是冰川,头顶是巨大的树冠,穿过草原,看峡谷瀑布。“我被脚下的路和大自然疗愈了,对‘318’有一种很深的情感。长这么大,那是我最快乐的一个月”。后来,容静去青海湖支教,参与了一次“拯救湟鱼”行动,当看到亲手修建的洄游产卵通道有成千上万的湟鱼涌入时,她开始被“环保”这个词触动了,也加入了公益组织。2017年,她偶然发现了一位画家的骑行日记,原来川藏线不复从前,许多路段垃圾遍布。心痛之际,容静快速组建了“318守护者”,准备做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捡垃圾。容静学音乐出身,为“唤醒”更多人,她创作了不少RAP、摇滚歌曲,一首歌里写道,“当天空变了颜色/理想的街头被垃圾占据/你能否做些什么/去换回一点点纯净……”,从2017年至今,她已组织并参与了40余次捡拾垃圾行动。这群人会自称为“捡星人”,但他们最想捡到的是落叶和新鲜的空气。2023年,容静再次创作了世界清洁日主题曲《我是垃圾》,“捡起垃圾,就像黑夜中最闪亮的星星/带走垃圾,就是人类的英雄主义”。她感慨地说:“捡垃圾让我学会了如何生活,并自觉选择了一种环保生活”。
张田田鼓励每个孩子成为照亮自己、照亮他人的一束光
《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教育者对留守儿童消极刻板印象较多,他们也常常有情绪困扰、不自信等心理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情感困境?90后张田田大学毕业后进入了教育公益领域,设计活动、研发教材、去西南地区开展乡村教师培训,但她意外地发现孩子们竟然对诗歌情有独钟。打开留守儿童的心扉,“诗歌”似乎是更好的媒介。于是,张田田想将诗歌作为教育方法推广开来,跟康瑜共同创办了“是光诗歌”。“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这句标语吸引了很多人,其实是源自真实案例。在一所乡村中学,学生顽皮,校长管不住,甚至有些男孩会因为运动会不办了、体育课调整这些事,去砸校长办公室的玻璃。开展了两年诗歌课程后,校长指着二楼的玻璃对她们说,“我的玻璃很少被砸了”。张田田说,很多乡村留守儿童不知道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更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诗歌课提供了宣泄的窗口。他们用最短的句子、最少的字,表达自己内心最深处那些从未被言说、被倾听、被认可的悲伤、想念、快乐,包括愤怒。创办7年来,“是光诗歌”不断迭代课程,与教师、学校多方磨合,提供最优解决方案,截至2023年10月已服务包括云南、贵州、广西、河南等偏远地区中小学2400余所,17万余名孩子有了人生的第一堂诗歌课。教育公益最直接,获得感也强。张田田越深入越热爱,她发现人们如此真诚——只要讲一个新故事,孩子们就把求知的眼睛看向你;只要有一点付出,家长们就会成百上千倍地回馈。一点一点,张田田对公益的理解更深了,“公益不是高尚的人去帮助弱者,而是让人与人回到最本质的关系,在一种善良的、坦诚的状态中,共同前进”。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佟新在一次女性公益慈善会上表示,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连接的社会。做慈善、做公益的最终梦想就是帮助人们建立联系,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平的社会共同体。摇滚乐、萨克斯、弦乐表演、现代舞、诗歌……这届公益女青年真不一样,她们有理想、懂生活,能透过盲区看见痛点,决定了就去行动。将温暖与希冀交织成曲,让力量在音符和舞姿之间缓缓流淌,这就是年轻人的新锐姿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卜卫认为,做好公益,性别和年龄从来不是界限。女性公益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突破性公益,不是简单地自上而下的‘慈善’公益,而是突破某种陈规或传统角色定型,自下而上地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行动”,卜卫肯定了公益女青年的新突破——容静,突破了性别角色定型,不畏艰险行走大地,利用摇滚“RAP”形式向年轻人推广环保公益;张田田,光诗歌创始人,突破了自上而下的“关怀”或“慈爱”,在大山里与孩子们一起写诗歌,鼓励每个孩子成为照亮自己、照亮他人的一束光。那不是表面的诗歌,而是山里孩子开始学习“表达”或“发声”,开始成为获得社会的主体性而非被帮助的客体;欧阳晨曦则开拓了女孩友好空间……她说,“这些突破性的公益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社会的希望。”
公益有传承力
“00后”在刷新
年轻人热衷公益,是因为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开始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朱蓉宸(中)在母亲影响下从小就参与公益活动
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马栏山新媒体学院的2021级学生朱蓉宸年纪不大,但公益已伴随她走过了18年。5岁时,母亲带她从湖南来到西藏,探望在边防部队服役的父亲,并向部队援建的“八一”小学捐赠学习物品。当藏族学生拿着文具盒,怯生生的脸上露出笑容,朱蓉宸也笑了。她第一次体会到“予人”的快乐,“公益”的种子由此在她心中埋下。中小学阶段,由于母亲工作的机缘,朱蓉宸又参加了国际项目“儿童幸福家园”的志愿服务活动,为留守儿童表演节目;她还跟随非遗传承老师深入贫困山区,参加“手工技艺进乡村系列扶贫活动”;2018年以来,她结对帮扶邵阳的谭爷爷,常常在节假日去看望他……“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物质的满足,而是源于精神的丰沛,在母亲影响下,参与公益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朱蓉宸说。青少年常常被视作被帮扶群体,而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新公益力量。在一次公益儿童论坛上,主持人问:“你们觉得30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15岁的女孩李卉如脑洞大开地说:“30年后可以接受教育的不止人,或许宠物也可以接受教育,可以更好地与人相处。”李卉如出生在“公益之家”,是个不折不扣的“益二代”,妈妈整日为公益奔波忙碌,她从小就耳濡目染,也会在暑假参加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公益是他们家庭传承的纽带,也带给了孩子观察世界的新视角。最近,李卉如对海洋保护有了新想法。她发现,受欢迎的电影中的动物、动画片中的卡通动物形象,大部分都是哺乳动物,海洋生物是极少数的,而它们又多以“食物”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她希望让海洋生物变得“可可爱爱”,变成像人们与身边的宠物那种朋友的关系,“到那时候,人类就不会肆无忌惮污染环境了”。资深公益人、童话作家朱秋霞感慨,中国少年参与公益的年龄越来越小,得益于这代少年的父母有了公益体验,尤其是妈妈群体。她们越早带着孩子参与公益,孩子公益启蒙年龄就越早,这一代少年公益价值观代表了中国未来公益事业的方向。朱秋霞还发现,年轻人对公益的理解比老一代公益人更宽广、更先锋。女性正在展现越来越强的力量,而公益也是她们发挥能量的舞台之一。从发现社会痛点,到点亮世间光点,这届公益女青年非同凡响,她们能坚韧地在自身领域长达数年地推动前进,也用暖心行动让公益更细腻可感。更为重要的是,公益具有传承的魔力,流转于人心之间。在一次“豆蔻之礼”青春期成长仪式结束后,有个女孩跑到欧阳晨曦面前,从兜里拿出3块钱给她,眼神充满希望地说:“姐姐,长大后我也要加入你们!”
来源:中国妇女 2024.10.03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aZ-f1bZSWfojWSjxeJm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