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音乐学院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建在地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在服务中发展自己”的理念,聚焦学科专业特色,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协同育人与校地合作,搭建双实践育人平台,将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努力探索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在推动经济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新思路、新做法,为培养“高质量、复合型、高层次”音乐文化人才,实现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凝聚合力,力争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交出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构建教学体系 强化师资队伍 夯实特色专业建设
学院现有音乐学和舞蹈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音乐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学院紧扣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以打造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为抓手,构建“1336”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教学-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多元性、多样性、多层次性”地方区域发展对音乐文化人才的需求。即“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三融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搭建“讲台、舞台、校外基地”三级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舞台表演+专业讲座+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六个环节,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院紧密结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将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与专业教学能力置于突出地位,以“重视引进人才、培育本土人才、年轻人才、应用人才和特色人才”为理念,采用“外引内培”并举的方式,优化师资结构,强化师资建设。近5年支持7名教师攻读博士和访学;引进学科方向带头人1名;学术骨干2名;正高级职称教师6名;外籍教师、外聘表演艺术家、民间艺人12人,建构起校际协同、校企合作、民间参与的“多维一体”教师合作队伍。
“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以赛促学”。近年来,学院通过完善制度,引导教师聚精会神研究教学、全心全意投入教学,提高“第一课堂”质量,由“名师”引领学生成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建立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在教学中检验科研成果,教师教学、实践、科研结硕果。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发表CSSCI等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获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1项;获全国声乐、器乐、舞蹈展演5项;获湖南省民族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4项;3门课程获评湖南省一流课程。学生在音乐与舞蹈类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共计获得省级以上金奖43项、银奖和铜奖94余项,获得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并获全国创新方法大赛银奖1项。
▲“我和我的新时代”音乐党课—合唱《领航》
深入校地合作 协同育人特色鲜明 服务地方音乐文化发展
学院立足长沙,面向湖南,辐射中南,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音乐学”和国家级文化产业园“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着力构建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开放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统筹运用好社会教育的丰富资源,积极做好协同育人中的“两合作”与“两融合”,形成强大育人合力,使音乐舞蹈学科专业优势更好地转变为育人优势,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服务地方音乐文化发展。
学院建立了一支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师生“产学研”团队,与“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建立了见习、研习和实习的基地;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受长沙市文旅局委托编制的《长沙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由我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规划已于2021年12月由长沙市政府正式向社会公布。规划所遴选的重点项目,获得文旅部授予的荣誉4项,科技部、中宣部、中央网信办等单位联合颁发荣誉1项;签约落地2项,创造经济效益约12亿元,体现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为服务长沙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力与担当;我院还成立了“音乐扶贫”与“音乐支教”实践团,在湘西地区和长沙周边乡镇建立公益教学基地,着眼于培养学生们的专注特质、求精品质、吃苦精神、合作意识等“匠心”特质,助力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提升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获得各级媒体宣传报道百余次,获国家级、团中央、省市级等各类表彰40余次。
深化艺术赋能 打造专业品牌项目 助推文化育人新亮点
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应注重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实力的协同发展,学院如何发挥音乐舞蹈学科特色、以党建引领“立德树人”工作走深走实,担当起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育人育才的责任使命,将学生的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值得深思。音乐学院立足自身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将专业艺术实践、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创办成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工作相结合的品牌育人项目。
学院开设了“音乐党课”——师生综合运用多元化的节目形式,把党史文化搬进音乐舞蹈课堂,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让艺术赋能“思政课堂”,推进“艺术+思政”项目的“名片式、品牌化”建设;开展了“周末大舞台”、师生原创作品音乐会”“百花音乐节”系列美育活动,建立“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美育教学模式,展现音乐舞蹈专业“百花绽放”的教育成果,使学生们在广阔舞台的实践教学中提高综合素养,体味艺术人生,提升艺术品质,增强学校美育成效。
深挖文化资源 创编音乐舞蹈作品 推进专业改革与创新
学院舞蹈专业建立“融合性”的教学理念、打造“动态化”的教学场域、创新“沉浸式”的教学体验,以“文化”为主线,创编音乐舞蹈作品,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与创新。师生共同走进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将“专业课程”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融入课外实践活动。学院立足“专业深耕、实践赋能、特色精准”的课程建设理念,通过深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完成了原创舞蹈作品《十八洞的新苗歌》《锦绣十八洞》的创编与演绎——刻画了乡村振兴政策下的新农村建设,艺术化再现精准扶贫首倡地的“首倡之为”。作品荣获包括全国“大艺展”、全国舞蹈展演在内的10余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百年珍贵记忆——全国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精品档案》,校内外演出逾20场。
▲学院选送的原创舞蹈作品《十八洞的新苗歌》荣获文旅部“第十三届全国优秀舞蹈展演”群舞类第一名
由此,舞蹈学专业课程改革创新取得历史性突破,彭偲晗老师团队的《编舞技法》课程荣获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
奔跑中的音乐学院
近年来,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音乐学院坚持人才质量至上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创新性、复合型应用艺术人才,为湖南、江苏、山东等省份和地区及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为社会美育和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毕业生近5年平均就业率87%以上。
▲原创舞蹈作品《锦绣十八洞》排练剪影
以高质量高等教育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学院明确自身的使命担当,自觉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把准专业定位与特色,主动对接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求,以高水平办学治学引领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让“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在三湘大地书写得更亮、更美、更生动。
策划:徐远超 胡晴
本期指导:李巧伟 陈思玥
特邀嘉宾:刘小标 熊琦 谢萍 余佳
本期执行:董牮 胡晴 邱访蓉 徐君玲 傅诗贻
本期文案:李巧伟 陈思玥 张腾
摄像剪辑:龙力 潘琰 江妮
特邀参与:高千越 张晶 Natasha
配音:许彬睿
联合出品: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 新湖南·湘学频道
来源:新湖南2023.11.15
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311/18965245.html